中国自然资源报|“绿色港口”释放“生态红利”
2023-06-06我国港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作为全球供应链的转运节点,港口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
环渤海三省一市建有多个大型海港,发挥着重要的航运枢纽作用。众所周知,渤海是我国内海,属于半封闭海,水动力差。据估算,整个渤海海水的循环周期,最短也需要40年。“双碳”背景下,绿色港口建设重任在肩。
世界环境日前夕,《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探营天津港、黄骅港、曹妃甸港,近距离感知港口建设的新脉动。
生态运营的“智能化”
6月2日,渤海湾深水大港国投曹妃甸港区,只见机械作业,不见操作人员。“操作人员都在室内。”随行的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集控中心和智能生态运营平台,得到很多同行的认可和借鉴。集控中心负责港口设备远程无人化操作。按照流程工艺,主要分为翻堆集控室和取装集控室。翻堆集控室的工作人员利用翻车机将进港煤炭翻卸下来,通过皮带机和堆料机将煤炭转运至堆场存储;在取装集控室,集控人员通过取料机和装船机将堆场煤炭装到船上,完成下水。集控室的建设,将堆、取流程功能上分离,减少流程启动停止等待时间,增加顺启、顺停、空料流提示等功能,提高作业效率,减少能源损耗。通过智能生态运营平台,技术人员可以实时采集港区关键位置的粉尘、气象和场垛数据,实时管控港区粉尘浓度、关键设备振动等内容。
6月2日,曹妃甸港堆场作业现场。
2021年,曹妃甸港码头岸基智能动力船舶供给系统投入使用。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时算了这样一笔账:以一艘7万吨的货船为例,停泊24小时,约耗油2吨,费用约2.5万元;如果接用岸电,只需4000多元,一天就省下2万元左右。
“船舶岸电”,即在港口布局岸上电源,船舶停靠港口期间,用岸电代替传统柴油发电,满足冷藏、加热、通讯、照明等需求,具有“零排放、零污染、零噪声”的优点。船舶岸电也因此被称为利国、利民、利船、利港的“神器”。
目前,国投曹妃甸港正在更新升级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和用水数据智能化管理系统。升级后,港口管理将实现能源计量统计分析的全面信息化,促进各个作业环节的节电节水。
按照建设“绿色、阳光、智慧”港口的要求,国投曹妃甸港起步工程环保投入累计约2.8亿元,占总投资的5.5%;续建工程环保投入预计达4.3亿元,占总投资的9.6%。
曹妃应无恙,当惊世界殊。